最近在朋友家聚会,有人突然掏出手机说要不要试试全民k歌如何合唱。说实话以前总觉得这种功能就是随便玩玩,但那天五六个人挤在沙发上轮流对着一部手机吼《朋友》,跑调跑得亲妈都认不出来,反而笑到肚子疼。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合唱按钮背后,藏着不少我们没注意到的门道。

合唱的本质是把独唱的孤独感碾碎成满地的快乐碎片
声音的拼图游戏
1.选歌阶段最容易犯的错是光挑自己熟悉的,结果发现伴奏调子太高或太低。那些标注了"合唱"的曲目通常把主旋律简化过,比如把《后来》的副歌部分降了三个调,普通人也能唱上去。
2.碰到喜欢的冷门歌可以试试"智能修音"这个功能会把我们唱得七零八落的音准自动往正确方向拉扯。不过别太依赖它,有次把《青藏高原》修成了电子羊叫。
3.最理想的是选AB段交替明显的歌,比如《小幸运》主歌部分一个人唱,到"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"突然加入三四个人,会有种烟花炸开的层次感。
默契培养皿
1.耳机分线器是神器,五块钱的小玩意能让三四个人同时听到伴奏。比开公放聪明多了,公放时总有人因为听不清而越唱越快。
2.合唱版块里藏着"部选择"彩蛋,选"低声部"会自动变成和声。有次把《夜曲》唱出了圣歌效果,就是靠这个乱来的。
3.录完发现某句特别难听可以单独重录那句,长按进度条就能精准定位。这个设计救过我们很多次,尤其每次唱到《泡沫》那个超高音。
社交显微镜
1.K歌房模式里能看到陌生人半成品,给别人的未完成作品补上第二声部特别好玩。有次给东北大哥的《精忠报国》配了萝莉音,他回赠段蒙古长调。
2.家人合唱会自动生成年代对比图,把爷爷奶奶唱的《茉莉花》和我们改的摇滚版放一起,时间跨度比滤镜更震撼。
3.最惊喜的是年终报告里"合唱对象",发现和大学室友今年隔空合唱了47次,比见面次数多两倍。
那些显示"合唱热度高"曲目榜其实在撒谎,真正好唱的歌往往排在二十名开外。试出来的经验是带"青春"""词的歌,伴奏通常对业余选手更友好。有次意外发现《少先队队歌》的伴奏节奏最稳,可能是编曲老师当年就考虑到集体演唱需求。
我们都在用跑调的声音寻找不跑调的灵魂
深夜翻合唱记录时发现,三年前第一次试《晴天》时紧张到声音发抖,现在已能笑着唱完所有走音部分。那些被保存下来的合唱作品,其实是把某个时刻的笨拙与勇气一起封存了。全民k歌如何合唱这个问题,答案或许不在功能说明里,而在每次按下红色按钮时,我们愿意分享的那部分自己。
